《品質》欄目主辦“第二屆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暨十佳品質評選盛典”在京成功舉行
第二屆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由《品質》欄目和《經濟觀察報》聯合主辦,薈聚了國內諸多經濟大咖、行業代表官員和知名專家及典范企業代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制造2025》主要執筆人屈賢明,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等出席論壇,對中國制造業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轉型升級所面臨的問題,實現由制造到智造再到質造的中國新制造體系構建的可行思路和路徑等,提出了各自見解、發表了主題演講。
主辦單位《品質》欄目出品人丁德遠
出席論壇的嘉賓有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馬曉河;工信部華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徐靜;還有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宋華;遠東控股董事局主席蔣錫培;華軟資本董事長王廣宇;奇瑞捷豹路虎常務副總裁陳雪峰;力帆實業總裁牟剛等。
劉世錦認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特別是競爭力的基礎仍然是制造業。他說,中國經濟的回落是轉型再評估,也就是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逐步轉向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是兩個不同平臺之間的切換。過去六年的時間,中國經濟一直處在切換的過程中,這個過程沒有完成,所以一直下行的壓力是存在的。在他看來,經濟下行帶來競爭加劇,隨之帶來分化,較后才有轉型升級。較近企業、行業和地區的分化,這是中國經濟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這樣,有些好的企業逐步已經出來了,“所以我們還是要順應這個趨勢,而不是阻擋這個進程。”在這個進程中,劉世錦建議企業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做自己較擅長的事情,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才能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
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也對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中國制造業現在主要的挑戰是整體水平偏低,趨同化現象普遍。企業的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不強,使得制造業企業目前有相當數量處于經營困難的狀態。
許小年說,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認真的執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三去”政策,淘汰落后的技術和產品,淘汰過時的產能,開辟出新的市場空間,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
之后就是制造業的升級換代。許小年認為,這需要靠創新來實現。其中清楚劃分市場和政府的邊界,明晰各自在其中的定位,非常重要。政府應該關注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基礎的技術開發,而技術的商業應用也就是創新的主體始終應該是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創新來自于民營企業和市場,這是有其內在邏輯的。”他還認為,只要中國的企業行動起來,只要我們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相信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指日可待。
遠東國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蔣錫培
遠東國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蔣錫培說道:“遠東現在實施的是主業加投資的發展模式,我們要把全球領先的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系統服務商這樣的定位,這樣的業務,能夠發展好。這是我們的一畝三分地。同時我們需要去把握屬于我們的機會,去投資一些需要幫助的產業和企業,使得他們的產品能夠快速的進入市場,能夠早日實現盈利。關鍵是能夠資產資本化,因為公司的價值不是你說了算的,而是市場說了算的。
創始人的精神也是特別重要的,要有使命感、主人翁精神,這些創始人是不缺的。但是創新、冒險、合作、敬業、學習、誠信,你哪一樣都不能缺。缺了以后,就會有遺憾,就難以走遠。我們遠東在20多年前就提出來,我們要做到五個滿意,讓客戶、員工、股東、政府和社會滿意。”
第二屆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現場
在“2016年度中國制造十佳品質評選”中,共頒出10家杰出貢獻獎、10家優秀企業獎、三家品牌社交影響力獎、一家行業領袖品牌獎、一家行業先鋒獎、兩家潛質企業獎以及一名匠心傳承終身成就獎。
其中,中國忠旺控股有限公司、百度集團、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歐珀 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李寧(中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捷豹路虎汽車有限公司、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季沐歌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獲得“杰出貢獻獎”。
萬圣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景陽岡酒廠有限公司、鶴洋木業有限公司、生力源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太極工業搪瓷有限公司、真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海龍閣餐飲有限公司、紫羅蘭家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修元阿膠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康和醫藥包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榮獲“優秀企業獎”。
聯想筆記本、樂視體育、魅族科技榮獲“品牌社交影響力獎”;廣東化州海利集團榮獲“行業領袖品牌獎”;天工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榮獲“行業先鋒獎”;巨星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千森木業集團有限公司榮獲“潛質企業獎”;我國著名景泰藍大師張同祿獲“匠心傳承終身成就獎”。
“中國制造十佳品質評選”整合了制造業權威的智庫資源,應用科學嚴謹的評價體系,從不同維度,對企業進行全方位的評析,為實現中國制造強國樹立了標桿和榜樣。上述企業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行業領先者的變革精神,也表露了那些處于成長期的企業,銳意進取,尋找時代發展契機和變革動力,兩者的混合效應,為中國制造業智造、質造的梯級上升,提供了動力。 |